玉米作为榆阳区主要粮食作物,生长期间常受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侵袭,传统化学防治不仅易造成农药残留,还可能破坏生态平衡。目前正值玉米螟防控的关键时期,连日来,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无人机投放赤眼蜂职业,以生物技巧防控玉米螟,助力玉米增产提质。
鱼河农场里郁郁葱葱的玉米种植基地
7月盛夏,在鱼河农场上空,植保无人机正掠过郁郁葱葱的玉米田,在精准的航线规划下,将承载着“生物卫士”赤眼蜂的蜂球均匀播撒在玉米田里。这是近日在榆阳区玉米主产区开展的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现场,标志着玉米害虫防治正式迈入“无人机+生物防治”的智能化新阶段。
“我们最近开始试验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球,防治玉米螟,这个技术对环境没有污染,对人畜也无害。‘以虫治虫’防控玉米害虫是一种典型的绿色防控手段。”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质量农艺师梅成芳说。
从东北空运回来的未孵化的“赤眼蜂”球
赤眼蜂作为天然界中鳞翅目害虫的“天敌”,能将卵产在害虫卵内,通过寄生方式杀灭害虫,从源头阻断虫害扩散。此次通过植保无人机释放,不仅能实现快速作业,还能根据玉米株高、密度自动调整飞行高度和播撒密度,确保赤眼蜂均匀分布在虫害高发区域。在示范现场,植保无人机操作员操控着设备在玉米种植基地上空穿梭,蜂球从机身下方的播撒装置中有序飘落。
“我们提前在无人机的智能体系中录入了玉米田的GPS坐标、种植密度等数据,体系会自动生成最优飞行航线,确保精准播撒。2000 亩地预计5个小时就可完成作业。”陕西云稼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技术员赵银飞介绍。
玉米基地里的害虫诱捕器
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的关键在于“精准”,开头来说要把握释放时机,在玉米螟等害虫产卵初期释放,此时赤眼蜂能快速找到寄生目标;接下来要控制播撒高度,飞行高度保持在玉米株高上方30-50厘米,赤眼蜂蜂球需在2-8℃冷藏保存,使用前提前1小时取出恢复活性,才能保证寄生效果。
“此次采用的赤眼蜂球是我们从东北空运过来的,通过冷藏处理不允许它孵化出来,到了本地以后温度高了后直接就孵化了。我们今年规划在鱼河农场实施2000亩的面积,分两次放蜂,每次放蜂是1—1.5万头。”梅成芳说。
据梅成芳介绍,赤眼蜂是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天敌,通过“以虫治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契合绿色农业进步理念。同时,示范田里还设置40特点诱剂诱捕器,每周监测成虫动态,为精准放蜂提供依据。
“近期实行3天一次监测,三天可以诱捕40到50多个棉铃虫,现在一个上升的峰值,确定现在就是赤眼蜂的放蜂期。”梅成芳说。
今年,榆阳区用无人机放赤眼蜂,每亩地成本约110元。据测算,玉米害虫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每亩可减少农药使用量0.5公斤,增产幅度达5%-8%。下一步,全区将稳步推进生物防治技术应用范围,结合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监测-预警-防治”全链条智能化管理,让绿色防控技术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双保险”。
来源:榆阳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