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三年级写作启蒙的奇妙钥匙

从《大青树下的小学》看写作教学新思路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作为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开篇之作,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成为了小学语文老师开展写作教学的绝佳素材。这篇描写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活的课文,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描写,为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孩子们提供了极佳的模仿范本。

你或许会问:为什么这篇看似简单的课文能有如此魔力?答案就在于它完美契合了儿童认知特点——通过具体可感的校园生活场景,用孩子们熟悉的语言,展现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从晨雾中走来的学生,到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再到课间操场的欢声笑语,每一个画面都如同电影镜头般清晰可见,这正是孩子们最容易领会和模仿的表达方式。

模仿创新:大青树下写作教学的双重魅力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最令人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教会了孩子们怎样观察生活,更通过课后习题巧妙引导他们进行写作操作。马致远同学的习作就一个典型案例——他既忠实模仿了原文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又加入了个人校园生活的独特体验。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你能看出这句模仿自原文”那鲜艳的民族服饰”吗?小作者删去了”民族”二字,却让句子更贴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这种有思索的模仿,正是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步。就像搭积木一样,先照着图纸搭建,等熟悉了再创新自己的作品。

老师们惊喜地发现,通过对”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的进修和模仿,许多三年级学生开始有了”文学表达”的初步觉悟。一位同学写道:”风吹过叶子,像可爱的孩子在操场上奔跑”,这样富有想象力的句子,谁能想到出自刚接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之手呢?

从模仿到创新:写作教学的三个阶段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写作始于放胆,行于模仿,终于创新。”这句话完美诠释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所体现的写作教学理念。让我们看看这三个阶段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展开:

开门见山说,”放胆写”阶段。老师鼓励学生抛开顾虑,像马致远同学那样自在表达。”我的学校”这样的题目给了孩子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让他们从最熟悉的环境写起,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接下来要讲,”模仿写”阶段。通过分析”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排比句式、场景描写、开头小编觉得的呼应等,引导学生有觉悟地借鉴。但模仿不是抄袭,而是像学书法临帖一样,先”入格”再”出格”。

最终,”创新写”阶段。当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开始尝试特点化表达。就像那位把风吹叶子比作奔跑孩子的同学,已经开始在模仿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大青树下课文给语文教学的启示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的成功教学案例给我们许多启示。它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应该:

第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优质文本。像”大青树下的小学”这样的课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绝佳的写作范例。老师需要善于发现每篇课文的训练点,将其转化为写作教学的资源。

第二,降低写作门槛,分段训练。正如参考文章中老师所做的那样,把”写校园”这个大题目分解为”上课时的教室”和”下课后的操场”两个具体场景,并提供开头句式,让三年级学生能够轻松入手。

第三,保护孩子的表达特点。在模仿训练中,要像对待马致远同学的习作那样,欣赏每个孩子独特的表达方式,避免用统一标准扼杀创新力。毕竟,写作的终极目标是表达自我,而非取悦他人。

当我们回望”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这个教学案例,不难发现:好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表达的种子,接着静待花开。正如那位支教老师感慨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三年级的第一课开始,坚持正确的写作教学技巧,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用文字表达全球的乐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