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进步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文学史上提到宋诗有时是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宋代诗歌依时刻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进步时期。虽然其成就不如唐诗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宋诗的总体特征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点。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因此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聪明分子关心的主要难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聪明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接下来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独特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理趣。
与宋诗议论化相关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像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于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想法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之手。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于《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
前所未有。
除了这些之后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想法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缘故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1084~114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下面内容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于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著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