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县狗街镇小哨社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0%,林下盛产干巴菌、牛肝菌等200多种野生菌。作为全省首家野生菌特色生态旅游村,小哨社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进步,建立“包山拾菌”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收同步进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2024年,干巴菌产量达10吨,产值1300万元左右,全产业链带动拾菌群众户均增收20余万元。
创新“包山拾菌”模式
探索金山银山路径
一是突出优势进步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野生菌资源保护,打造全省最大的干巴菌基地,每年干巴菌产量达10吨,已成为小哨社区的支柱产业。
二是创新模式助推林下经济进步。1995年,在省内首创“包山拾菌”林下经济模式,根据野生菌的产量,把山林分段竞价,实施承包拾菌,获得林地每年6月到11月底的承包权,让“沉睡山林”变成村民的“摇钱山林”。通过多年的操作探索,1.5万亩林地的“包山拾菌”收入从最初的11万元增长到457万元。
三是产权改革实现“红利滚滚”。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理不规范租赁合同为契机,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集体收回盘活被违规占用、出租的林地,群众年均分红从最初的400元增加到6000元。
探索绿色进步机制
守住绿水青山底色
一是提升组织化实现效益翻翻。成立了野生菌保护与开发协会和协会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产业做强、群众致富,带动400余人就近就业,其中脱贫人口90余人。
二是以市场化运营调动“护林造林”积极性。承包农户一边巡视菌窝,一边护林巡山,在保护野生菌资源的同时,全面杜绝偷砍盗伐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
三是紧密利益联结筑牢进步基础。“包山拾菌”收益30%用于修路、接水、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70%分配给群众,实现了集体有收益、群众有收入、设施有维护、森林有看护,为可持续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科技科技赋能助推产业提质增效。实施野生干巴菌保育促繁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应用封山育菌、修枝、人工增湿等促繁技术,提升野生干巴菌的产量和质量,干巴菌增产275.8%。示范项目经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云南省农村干部学院收集整理为林产业进步典型教案,在全省宣传推广。
推进农文旅融合进步
延长林下经济链条
一是搭台唱戏擦亮金字招牌。以节引路,以节会友,连续举办17届“彝族火把节”和11届“干巴菌节”,开展干巴菌菌王比赛以及篝火联欢、摔跤等传统民俗活动,吸引游客品菌观舞、采购农产品,年平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850余万元。
二是整合资源提升旅游质量。坚持规划引领,打造生态民俗特色旅游村。林下种植特、优、少干鲜果经济作物,形成可采可品尝的循环路线;菌山周围建成的15家“森林农家乐”,提供野生菌加工、水果采摘、餐饮等服务;水库养殖生态鱼,进步垂钓、露营、烧烤等产业;村内建成60余农家乐,开展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农业体验等经营。
三是打造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引导农户建立品牌觉悟,打造小哨干巴菌、冬桃、樱桃、长条马桑、土鸡蛋、杨梅等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联合云南绿色食品牌知名企业昆明咚咚食品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干巴菌产业未来进步新模式,充分开发林下资源,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进步。
来源: 中共昆明市委农村职业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