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探索人生哲理

诗歌背景与教学目标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创作的一首充满哲理的现代诗,通过童年追寻”山那边”的经历,揭示了人生追求理想的经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开头来说要明确:怎样让学生领会诗歌表层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这首诗的教学价格不仅在于语言赏析,更在于引导学生思索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面是领会诗歌内容和结构;能力层面是分析诗歌意象和象征手法;情感层面则是让学生领会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针对初中生认知特点,教学设计需要从具体意象入手,逐步引导至抽象哲理,避免空洞说教。

分层教学设计实施策略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领会内容

可以采用”读-画-说”三步法:先让学生自在朗读诗歌,感受语言节奏;再画出不领会的字词和喜欢的句子;最终分组讨论”山”和”海”在诗中的变化。这个环节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对比童年和长大后对”山那边”的不同领会,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结构。

第二课时:品读赏析,探究意象

重点分析两个核心意象:”山”代表什么?”海”又象征什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遇到过的”山”和向往的”海”。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哭着回来”和”听到海在远方喧腾”两种心境,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第三课时:悟读延伸,联系生活

这是教学设计的升华环节。可以提问:你的人生中有没有正在翻越的”山”?你心中的”海”是什么?组织学生撰写小短文《我心中的那片海》,或开展”翻山故事会”,分享自己克服困难的经验。这样的设计使诗歌教学不止于文本,更指向学生生活成长。

教学评估与拓展活动设计

怎样检验学生是否真正领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除了传统的阅读领会题外,可以设计更开放的评估方式。比如让学生用思考导图呈现对诗歌的领会,或者创作一首题为《在教室的那边》的仿写诗歌。

拓展活动方面,可以推荐阅读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如《愚公移山》等,开展比较阅读。也可以组织观看相关主题的影视片段,如《阿甘正传’里面不断奔跑的镜头,讨论与诗歌的相通之处。这些活动都能深化学生对”坚持理想”这一主题的领会。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最终要达成什么效果?不仅是让学生读懂一首诗,更是要在他们心中播下信念的种子。当学生在未来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时,或许会想起这首诗,想起”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终将见到那片照亮眼睛的海。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生活力的语文教育。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