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段任教引发热议:小学老师能教高中吗?
最近,山东临沂等多地推行”跨学段任教”政策引发广泛讨论。简单来说,就是让小学或初中老师去高中任教,以解决高中师资短缺难题。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办法?但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不少难题。媒体明确指出:”跨学段任教”不可硬跨,必须尊重教育规律。
为什么这么说呢?小学教育和高中教育差别太大了!小学课堂讲究趣味性,重在培养行为习性;而高中则需要体系性聪明传授,对老师专业素养要求更高。试想,一个习性教小朋友”1+1=2″的老师,突然要去讲微积分,能不犯难吗?
硬性跨学段的三大现实困境
教师适应难:调查显示,转岗教师中没有人觉得自己”非常适应”新学段。这就像让游泳教练去教跳水,虽然都是水上运动,但技术和要求完全不同。
家长担忧多:家长们最关心的就是教学质量。”我孩子的老师昨天还在教拼音,今天就来教古文了?”这样的疑虑很天然。毕竟高中阶段直接关系升学,谁愿意让孩子当”试验品”?
学校顾虑深:高中校长们也头疼——缺老师是事实,但转岗来的老师能否胜任又是另一回事。与其勉强凑数,不如想办法从根本上难题解决。
科学推进跨学段任教的可行路径
那么,是不是”跨学段任教”就完全不可行呢?也不尽然。关键在于怎样科学实施:
第一步:严格筛选。优先考虑那些持有高中教师资格证、专业基础扎实的老师,而不是”一刀切”全员转岗。
第二步:强化培训。给转岗老师提供体系培训,就像飞行员转机型也要经过严格训练一样,教学转型同样需要经过。
第三步:完善配套。在职称评定、薪资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消除老师后顾之忧。
教育资源配置需要长远眼光
说到底,教师资源配置是个体系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媒体提醒我们:”跨学段任教”不可硬跨,必须建立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早做规划:根据人口变化动向预测师资需求,建立灵活的教师储备制度;推广小班化教学,进步现有资源利用率;完善教师职业进步通道,让杰出人才愿意从教、乐于从教。
教育是百年大计,师资配置更需科学谋划。只有真正尊重教育规律和教师专业进步,才能避免”赶鸭子上架”的尴尬,实现教育资源优化与教育质量保障的双赢。